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4-08-13 23:14:18 浏览人数: 作者: 新闻中心
不久前,经过层层筛选审核,国家科技部批准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挂牌组建国内唯一的“国家油气管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直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我国“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大口径螺旋埋弧焊管生产厂商,现已发展成为集科研、制管、防腐、套管和辅料加工于一体的国家大型一类企业,也是我国顶级规模、品种最全、实力最强、市场占有率最高、最具成长性的专业化钢管公司。
在近期召开的陕西省科学技术大会上,该公司领导介绍了如何在“十一五”期间,先后完成了高钢级大口径厚壁石油天然气输送管材、高速焊剂、高韧性焊丝研究等多个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满足了国内重大管线建设的需要的创新经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以市场为需求,新产品研发要取得成效,科技立项选择必须做到稳、狠、准。因此,在实际的科研立项选项工作中,宝鸡钢管始终将保障国家重大管线的产品研发列为科学技术工作的核心,紧盯集团公司重大管线技术发展动态,及时开展项目的预研工作。同时,从产品结构调整的方面出发,结合市场需要,加大高技术高的附加价值产品研制力度,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动力。
以“X80焊管”的研发为例。在我国启动建设的面向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西气东输二线输气管线是一条集多个世界纪录于一身的管线,是世界上输送距离最长、管径最大、压力最高的天然气管线,对管材的强度韧性等技术指标要求很高,用于一线埋弧焊管已不足以满足要求,必须研制更高钢级的X80大口径大壁厚埋弧焊管。
在这一重大历史使命面前,宝鸡钢管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立项之前先行一步开展了X80焊管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公司领导提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极大地激发了项目人员的创造性,研制出X80级1219.2×18.4 mm高强度大口径大壁厚埋弧焊管。因其采用了独创的高韧性焊丝和高速焊剂,在保证焊缝质量的前提下,其生产效率相比X70钢级同规格产品提高了30%以上,相当于增加了一条生产线。新产品在西气东输二线进行了大规模应用,供管130余万吨,确保了西二线的如期完工,实现出售的收益100多亿元。
另一个突出的例子是“连续管、HFW油井管”的研发。长期以来,宝鸡钢管公司以螺旋埋弧焊管为单一主打产品,产品技术门槛低,竞争非常激烈。公司在认真调研分析之后,毅然决定开展产品结构调整,先后新建了一条连续管、两条HFW油井管生产线。连续管是一种单根长度达数千米以上、能像电缆一样缠绕在卷筒上可反复弯曲、反复使用的新型钢管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石油工业修井、钻井、洗井等领域。长久以来,它的原材料只有日本和法国两家钢厂能够生产,制造技术仅被美国掌握。
经过三年的努力,从无到有,先后突破板材、专用焊丝、HFW焊接成型技术、板板对接技术、形变热处理、整体热处理等一系列核心技术,研制成功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连续管,使我国一举变成全球上第二个能够生产连续管的国家,打破了国外的长期垄断,优化了公司产品结构。产品不但占据了国内市场,而且还远销俄罗斯、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我国高端油气管材出口零的突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科学技术研发中,先进完善的研发平台是研发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为此,宝鸡钢管公司下决心,以主要研发部门钢管研究院为核心,进行了研发设备的升级换代。 “十一五”期间,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购置了以日立扫描电镜、示波冲击试验机、动静试验机、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为代表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研发仪器20余套,研发专用设备五套,涵盖了微观组织分析、力学检验、高分子材料、焊剂研发、焊接工艺研发等与钢管产品研发相关的每个方面,相当于再造了一个钢管研究院,强有力地支撑了项目研发工作。
良好的管理机制是科研工作的“倍增器”。公司整合科技资源,设立钢管研究院、公司所属二级单位各有侧重的两级研发团队,研究院主要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工作,二级单位主要进行新技术在生产线的移植、推广工作。形成了科研一体化管理模式,同时广泛开展产学研用四位一体合作模式,加强与油田公司的技术交流,形成开放式的研发体系。
据悉,“十一五”期间,宝鸡钢管公司与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石油大学、浙江大学、长庆油气院、西南油气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宝鸡钢管专注于产品研制、科研院所进行机理研究、油田院所开展新产品应用研究的局面,发挥各自特长,实现优势互补,大幅度地提升了产品研制效率。
国家油气管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组建,将为实现我国石油输送领域“瞄准国际前沿技术,研发高端油气管材,推动行业技术创新,落实能源安全战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也使宝鸡钢管企业能直接参与国家层面的重大专项,整合业内和上下游科技资源,促进国内钢管行业的技术进步,对公司“十二五”乃至今后十年的持续健康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